`
mar88mar
  • 浏览: 37739 次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中国泛文化品读系列之中国乱

 
阅读更多

中国泛文化品读系列之中国乱
2011年12月16日
  中国泛文化品读系列之中国乱
  作者:刘长锋   标签:社会2011-12-07 13:40 星期三 晴
    中国乱
    
    作者:刘长锋
    
     在中国社会,最可怜的一个词是“秩序”。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如果这话成立,那么我想“秩序”的遭遇比之历史,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很显然,在这个地球上,再找不到比我们更为矛盾的民族。我们一向把“秩序”看得比什么都重,从父父子子、君君臣臣的高低尊卑,再到三教九流之分,没有谁比我们对秩序更较真。但是同时,视规则如儿戏,置秩序于不顾,却是我们最为惯常的集体思维与行为。
    
     孔门一派,齐心戮力,为社会关系的有序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,而且这种贡献的影响经历千年,深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。排序的规则很多,可以按年龄排,可以按辈分排,可以按资历排,可以按功劳大小排,可以按身家薄厚排,可以按职务高低、权力大小排,可以按成绩优劣排,可以按长相俊丑排,可以按身材高矮排,甚至到了微博中,都可以按照粉丝的多少来排个谁先谁后。长幼有序,无可厚非,但可笑就可笑在,中国人喜欢折腾,排序的花样很多,所以往往很多排序反而赤裸裸地直接颠覆了长幼有序本身。有序或者无序,无序中的有序,有序中的无序,往往弄得人一头雾水。
    
     尽管如此,但是我们对排序仍然看得很重,乐于此道精于此道。李政道、杨振宁二位,可说是中国人在科学史上的两个标杆。与学术盛名同样,他们之间的龌龊和纠葛也在坊间广为传颂。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:1957年10月,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,把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。11月,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,两个名字的次序都是李政道在先,杨振宁在后。杨振宁提出,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,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,也就是说,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,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,由皇后作陪。李政道不同意,但是,杨振宁又去找李政道夫人。李的夫人对李政道说,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,让外国人看不起,太丢脸。这样李政道才同意。事后尽管杨振宁甚至哭哭啼啼地要求与李政道以后再合作,但始终还是被李政道所拒绝。
    
     因为太看重秩序,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坐在金字塔的塔顶。在塔顶不但拥有权力,更有光宗耀祖的荣耀。所以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,都不是一个有共同认识的核心的集体行动,而大多是群雄并起,谁都想坐第一把交椅。所以才会有春秋五霸、七国争雄,所以才有南朝北朝,所以才有五代十国,所以才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军阀割据。而且不仅如此,在一个集团内部,排序也要排好。梁山泊一众好汉,光有名有姓的就108将,谁排第一谁排第二,这问题很棘手。好就好在中国人有智慧,聪明人什么时候都不缺。所以有人刻了一个石碑埋起来再挖出来,假借天意排了序。这样一来,即便是心存芥蒂的人也不好吱声了,只能依据天意,如此作罢。
    
     国人被外国人一向所诟病的一大恶俗,就是没有排队的自觉与习惯。尽管时至今日,排队已有风气,但仍不过是萌芽状态。人说规则是制定给守规则的人的,这话诚然不假,但是中国守规则的人实在太少,能保持自我,自觉守规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大家都在排队,体格高大、性格粗野的可以直接插队。有点人情关系的聪明人不明着插队,于是干脆直接跑到后台去,开个后门。大凡重大灾难事故,死人大多不是死于天灾而是死于人祸,你争我抢争先恐后,所以大多人是被活活踩死的。我们一贯所推崇的尊老爱幼的秩序,在灾难和利益面前,就全部化为泡影,显得极为苍白,所以我们拍不出《泰坦尼克号》。所以我们的学校、医院、养老院在自然灾难中总是首当其冲,损失最大,因为排序排不到衙门前面,也排不到总裁、董事长们的豪华别墅前。甚至包括我们的校车,也只能排在末位,等着淘汰的官车来补充。在我们的权力体系中,最讲究论资排辈,但论资排辈却往往成为权力互惠和利益均沽牺牲品。既特别强调论资排辈,反过来又习惯以裙带关系打破论资排辈的通俗。有序也到了极致,无序也到了极致,蠢蠢的洋人,大多是做不到的。
    
     强调秩序却又不遵守秩序,达官贵人想让牡丹花寒冬腊月一夜盛开,平民百姓希望天上掉馅饼、地上捡黄金。我们都希望有秩序,都希望秩序对别人管用,轮到自己却总希望自己能是特殊的,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,除我之外,其他一切不在话下。人人都守秩序,是为秩序。人人都守秩序,唯我当是例外,结果是人人不守秩序,如此秩序,又岂是一个“乱”字可以言表?
    
    
  分类:时评 | 评论:7 | 浏览:2305 | 举报 | 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